特磨,音译地名,民国 《广南县志》:“特磨道,夷语也…… ‘特’ 为拉,‘磨’ 为牛,‘道’ 即回转,盖其义为拉牛回转。”
“道”,地方民族政权机构,相当于“府”。广南,是宋朝邕州所辖行政区——特磨道的治所。公元960年北宋王期建立后,“在西南中部设置的羁縻州县,以邕州(今广西南宁)为据点的部分,延伸至今云南省文山州东部的广南、富宁二县一带……宋时期称特磨道(治所广南),至南宋又置福州 (今广南)、富州两个羁縻州。”特磨道是宋朝辖地与大理国接壤的行政地区,是大理国通往广西、广东及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主体民族是壮族先民侬、土、沙三支和彝族先民爨蛮鸟、白二支,并有傣、汉、苗等族先民杂居。
“古道”,即古驿道。特磨古道是云南驿站的一个重要枢纽站,以特磨(今广南)为中心是通往中原、南亚、东南亚的交通干线。唐宋以来,云南中心腹地大理、昆明等地通往两广地区的五条陆地古驿道,途径特磨道境内的有三条,后人把途经特磨道(广南、富宁地区)至两广的古驿道称为“特磨古道”。其走向如下:
《广南县志》载:“唐宋以来,云南与内地联系的通道,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向四川,一是向两广,再就是向湖南,数以百万计的云南铜,源源运进内地,又数以百万计的川盐、粤盐运入云南……”
特磨道在交通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南宋时期,因以买卖大理马为主的经济交往及文化空外前繁荣,特磨古道以致于成为古代的重要通道之一。现今广南城中继续发展“特磨”历史文化及弘扬更多广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更多“特磨”历史古迹,同时运用历史的资源,古今结合,发展广南县城现今的“特磨道”。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 映象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