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热点快讯 热点快讯 关注:6 内容:695

    骆越历史文化研究——解析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的“活化石”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文山生活在线 > 热点快讯 > 正文
    • 骆越历史文化研究——解析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的“活化石”

      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学者们,所命名的“化石”,是通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就被命名为“化石”,其原物生存年代久远。而“活化石”则是年代数千万至数亿年前的动物植物,至今仍然存活着,如银杏树、熊猫之类。也有学者把历史久远的民族语言比喻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壮族支系濮侬人的古籍词语和口头禅,有数千至几万年历史的,也被称为“活化石”。

      骆越历史文化研究——解析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的“活化石”

      砚山县卡子岩画上的“鸟人图”

      2011年至2017年,笔者在工作期间,曾协助我州各县(市)立项申报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共有40多项上报上级部门,获得一定的项目款,下达到州和县(市)实施。在项目实施中,笔者重点关注活态传承的历史文化中的“活化石”挖掘、研究。

      壮族传承的“活化石”

      文山州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壮族濮侬人传承的“活化石”,是研究骆越文化历史的活态文化。如今,在我州还传承着许多濮侬人的“活化石”。

      骆越历史文化研究——解析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的“活化石”

      濮侬人女性穿戴的“师侬”(鸟衣)

      笔者在童年时代,常常听到其他民族说壮族著尾衣,如谈虎色变。笔者为了揭秘濮侬人服饰上的秘密,经常观察母亲、祖母、嫂嫂、表姐表妹们的穿衣打扮。一次,笔者到麻栗坡县八布乡赶街,在街头河流溪水边,详细观看了表姐表妹们缠绕在屁股上的“盤拜”(屁股上的药包)。表姐说,这是她刚从祖母那里学会包“盤拜”,手法十分复杂。

      壮族语称的“一包药”,是濮侬人女性仿鸟穿鸟衣的著尾“盤拜”,即仿禽类的尾巴装饰。濮侬人为什么要崇拜仿鸟类打扮?什么叫鸟类尾巴“盤拜”?为什么叫“濮侬人”?1996年,笔者陪泰国专家在文山州考察,在州博物馆看句町铜鼓时,泰国专家问笔者,铜鼓顶部的太阳芒纹,铸有一圈飞鸟,是不是叫“侬罕仰”(壮语,意为天鹅)?笔者想,汉族考古专家著书叫铜鼓面上的飞鸟为鸬鹚、白鹭等,而在撒稻种育稻秧或收金黄稻谷的时节,笔者在老家经常听到父母辈们会互相询问,看到“侬罕仰”飞过否?笔者突然明白,泰国的稻作民族也十分崇拜“侬罕仰”稻作候鸟。

      骆越历史文化研究——解析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的“活化石”

      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濮侬人女性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认为,濮侬人先民骆越鸟部落族群,便是在滇东南文山州生息繁衍的。远古先民曾经使用过双肩石器。在文山州的西畴县漂漂、东瓜、狮子山、革机、者木等遗址,麻栗坡县小河洞、新店、那西、杨万等遗址,广南县龙平、布苏、革把、铜犁洞等遗址,马关县金竹坪、大吉厂、阿峨新寨等遗址,富宁县百干、白油等遗址,都出土了骆越鸟部落先民使用过的石器,造型多为双肩石器。而且在有双肩石器出土的地区,还保留有同时代的史前岩画,如麻栗坡县的大王岩岩画、西畴县的狮子山岩画、丘北县的狮子山岩画、砚山县的卡子岩画等。全州共有18处1800余个史前岩画图案,大部分岩画图案,都属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濮侬人的原始图腾图案,在这些岩画图案中,有濮侬人文献古籍记载的“盤姑”“乜揽坝”“博骆陀”“乜骆甲”等。文山州的千余幅岩画图案,比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骆越花山岩画还早,花山岩画上已经有青铜器铜环手刀和铜鼓等图案,而文山州的千余个图案中,还没有发现青铜器图案。

      文山州的岩画,多数绘在岩洞石壁上,明显出现了濮侬人古籍记载的“乜揽坝”(绘有多翅膀的遮天蔽日神鸟母),“博骆陀”(绘有巨大男性生殖器的远古男鸟始祖),“乜骆甲”(绘有巨大女性生殖器的远古女始祖)。文山州的史前岩画,透视出鸟部落先民早期集聚生活在岩洞里,先民绘有早期“穴居”又走出“穴居”仿鸟建“巢居”图,也绘有“巢居”后又落地建“干栏”居屋。从广南县的大阴洞出土的炭化稻发现,骆越先民早在数千年前就学会种植水稻维系生存繁衍了,稻作族群崇拜鸟,仿鸟打扮的历史,很明显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为此,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自称为“濮侬”,“濮”的意译是“人、人们”,“侬”为“鸟”,“濮侬”即“鸟人、鸟族”。

      壮族濮侬人,自古以耕种稻谷维系生存繁衍,十分崇拜稻作物候鸟“侬罕仰”,就模仿“侬罕仰”鸟神而打扮,传承穿“师侬”(鸟衣)。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神圣礼器、重器铜鼓上,也铸上了神鸟“侬罕仰”。

      “砍法”就是“活化石”

      人类发展史的语言词汇,在传承交流中不断发展变化,但有些语言从产生开始普及直至今天,仍然没有改变。如远古人类开始发明创造使用的石器、骨具之类的工具,即供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产品需要的劳动工具:石刀、石斧、石锛、石针、石镰、骨刀、骨耜、骨针等,一直没有变。这类器物语言词汇,其使用和传承发展的原族群语言词汇,可以称为“活化石”。骆越鸟部落族群传承的“砍法”(壮语)(意为石斧、石锛),就是“活化石”。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有的濮侬人先民传承的“活化石”,汉语考古专家都有命名和解释方法,就其物而说其物的功能。汉语词典解释“石斧”,仅为“石制之斧”,是古代的遗物。而濮侬语的命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鸟部落后裔濮侬人语叫的石斧、石锛之类,称为“砍法”,破解其“砍法”,有深远的文化内涵。濮侬人语的石斧、石锛为“砍法”,“砍”汉语为斧类,是可以砍、割、劈、划物体的器具,“法”汉语为“天”,“砍法”即“天之斧”。实际特指“天神留下的斧子或天神指导创造的斧子”。“砍法”在濮侬人语里,包含有“天及其天神”,有宗教特点,而且濮侬人十分崇拜“天神”。

      壮族群众凡在田野里遇到“砍法”之类的器物,即视为“天神”(祖先)遗留下的宝物。凡壮族民间拾到“砍法”,都将其视作可以驱邪避凶的宝物,都由祖母用红布包裹收藏在木柜里。为什么是祖母,而不是祖父?因为濮侬人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传承到现在。凡是家里的宝贝,都由上辈女老人收藏并传给女儿,不传男。笔者的母辈,将所有的遗产,如服装、银首饰及其口授秘密等,都传给家里的女儿。

      20世纪80年代,笔者到麻栗坡县八布乡看望姑母,姑母从墙上的土洞里掏出骆越先民使用过的双肩石器“砍法”,交给笔者说,这一带到处都有“砍法”出土,但她的儿女们都不崇拜这类东西,她家祖传的“砍法”便交给我来传承。还有“宽篷”(远古的结绳记事方法)也传给了笔者。后来,笔者让云南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鉴定,认为此“砍法”,应属骆越先民使用过的新石器双肩石锛,时间大概是五千年前。

      壮族先民对石器崇拜的历史很悠久,广南县贵马村的戴氏家族收藏的一对传世公母句町铜鼓,属神器重器,系礼器。每年正月初一寅时,都要取出铜鼓来,按程序清洗铜鼓、杀鸭祭祀铜鼓,并进行铜鼓占卜、敲新年新春铜鼓,族人还要聚集跳铜鼓舞等。文山州原有三千余个壮族村落,各个村原来都有铜鼓,传承着祭祀铜鼓的民俗。铜鼓舞共有十二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摆钯”(壮语:祭祀石器“砍法”),壮族崇拜的新石器,是跳铜鼓舞的主要核心器物。在西畴县革机濮侬人古村落,每年的插稻秧“阿都播闸”(壮语:“开秧门节”),必须选择一位健康漂亮的女性,先去老祖母家取来祖传的“砍法”进行祭祀,才下稻田栽插第一把稻秧。

      从“活化石”去解读骆越历史文化

      世界考古专家学者对各地区族群的认定和对应使用文物人群的断代,并对出土的文物作命名和论证,是对不同人种、族群的判断和文物作归属。考古专家对远古骆越文字及其文字所指族群的来历,还没有明确的解读。笔者认为,要解读骆越文字及其族群的形成,要从骆越族群后裔传承的“活化石”中去研究,寻找答案。

      骆越历史文化研究——解析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的“活化石”

      新石器时代的麻栗坡县岩腊山岩画

      20世纪90年代,笔者参与编写《云南文物古迹大全》一书,撰写了仙人洞“西畴人”化石发现地——西畴县西洒镇东郊岌岌山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1972年至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云南省博物馆先后两次在该洞清理发掘,共发现五枚人牙化石,同时出土32种骨脊椎动物化石,其中绝灭种6种。经鉴定,人牙化石属晚期智人牙齿,定名为“西畴人”。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仙人洞遗址附近,采集到双肩旧石器、果核、木炭屑等文物。随后,笔者顺着“西畴人”遗址洞口向西方向的溪流,对沿河两岸的壮族村落进行考察。又从遗址洞口向东北方向的溪流,从河两岸的壮族村落进行考察,发现并采集到旧石器和双肩石斧新石器。可以证明,晚期智人“西畴人”,是顺着南温河、南利河两岸进行发展的,最后汇入越南的泸江,再向东盟六国发展繁衍。

      人类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决定了生产水平和族群的创造能力,推动着早期社会形态的发展。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旧石器时代,石制工具的发明创造,能够把石斧加工成新石器石锛的进步。第二个发展阶段,历经数千年的发明创造,又把石制工具发明创造出石锛、石戉(钺),并创造出“钺”的青铜钺,骆越先民“西畴人”,开始从“乜閧”制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到“博閧”制父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初,骆越先民,仅靠双腿站立劳作行动,“钺”“越”文字就出现和定形了,古越语的“越”字,是能持“钺”双腿站立行走的人。使用“钺”“越”的族群也与别的族群及其工具、兵器,有明显区别。是什么族群使用“钺”?必然是“西畴人”后裔,属鸟图腾崇拜并认鸟始祖的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侬”“骆”(鸟人)。从此,就出现了骆越群体的共识和称呼。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     映象文山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关注微信公众号

      坚持每天来文山生活在线,会让你
      工作也轻松了!
      生活也美好了!
      心情也舒畅了!
      走路也有劲了!
      腿也不痛了!
      腰也不酸了!
      工作也轻松了!
      你好我也好,不要忘记哦!
    • 任务
    • 动态
    • 主题
    • 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