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关县城出发,驱车两小时,在“调头弯”中千转百回到达八寨镇,一块名为“飞虹路”的石碑矗立在半山腰,站在这里往下眺望,上海虹口区援建的3.7公里崭新的水泥路好似一条银色腰带,闪耀在盘亘交错的山峦间,道路的尽头是八寨镇竹棚新寨行政村法果村小组。
打通出山之路
“这里原来是一条土路,晴天可以走,下雨天村民就没法出门了!”来迎接我们的新寨村委会主任普自祥说,法果村海拔800多米,与高处的村镇有400多米的落差,这条不断攀爬的土路是村里与大山之外的唯一道路。
汽车沿着飞虹路盘旋而下,只见两边的山坡上种着甘蔗和砂仁,绿油油的一片,长势喜人。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前流过,村民们午饭后正聚在村口的大树下纳凉休憩。
普自祥介绍,法果村有43户人家、140多人,以壮族为主,其中21户是建档立卡户,村民以种植玉米、甘蔗、水稻为生,但大山阻隔了村民们发财致富的梦想。为了走出大山,更是为了改变穷困面貌,2013年,村民们自发开会讨论要求修路,大家拼拼凑凑集资了4万多元,请求村委会补足10万元,修建了一条通往山外的土路。
路通了致富了
道路修通了,村民们“手拉肩扛,用牛车拉,骑摩托车送”,把山里的玉米、甘蔗、稻谷运到临近的新寨村集市上出售,挣些钱来贴补家用,生活大为改善。但是一到雨季,法果村走路出山依然困难,更不用说运送货物。
王沈云曾是建档立卡户,家里收入主要靠水稻、玉米、辣椒等作物。在政府的指导下,六年前王家种上了近30亩的砂仁、4亩反季节蔬菜,家庭年收入一举超过了六万元,王家彻底脱贫了。但他也有烦恼地说:“砂仁收获的季节,全家四口人白天采、晚上拉出去卖,苦倒不怕,最怕的就是收货的老板走掉。”那意味着一年的收成都泡汤了。由于山里交通不便,商贩们往往聚集在新寨这样的行政村收购商品,周边村落里的老乡都会赶去出售货物。法果村去新寨村的路是螺旋式上升的土路,天晴骑摩托车送一趟十几分钟就能到,一旦下雨,道路泥泞不堪,走路都打滑,摩托车根本没法骑。
去年年底,上海市虹口区援滇干部、马关县副县长徐维纲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着手调研。法果村及周边村民种了1200亩砂仁、800亩甘蔗、2000亩杉树。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意愿较强,但交通制约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新修一条产业道路迫在眉睫。在援滇干部的几番努力下,今年5月,由虹口区划拨专项财政资金建设的八寨镇竹棚新寨村委会法果产业道路项目正式实施。
10月份正是收购砂仁的时节,看着眼前通往新寨的这条飞虹路,村民王沈云舒展了眉头,开心地说:“今年下雨也不怕了!道路通了,收货的老板可以直接开车到村里来收砂仁了,地里1600公斤的砂仁应该都能卖上个好价钱!”
“飞虹路”不止一条
实际上,像八寨镇这样的“飞虹路”在马关县又何止这一条。2020年,在马关县盛产水果的古林箐乡,来自虹口区的产业基础设施资金打通了产业运输的“毛细血管”,全国各地牌照的货车通过这些盘山路,将一筐筐农特产品运往远方。类似的帮扶,在马关县不断上演。
截至目前,虹口区划拨了大量财政资金投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道路交通、环境卫生、饮水灌溉、种养产业等一批助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共硬化道路71.75公里,建设产业道路137.39公里,为对口扶贫地区的乡亲们筑起了一条条致富路。
上海市飞虹路是虹口区政府所在的马路,法果村将在今年10月全部脱贫。正如普自祥所说,虹口区为马关百姓筑起的这一条条“飞虹路”,正是希望马关的老百姓也能和上海飞虹路上的市民一样过上好日子,沪滇两地百姓一起携手奔小康。
都是飞虹路
心手相连
路路相通
一起飞
飞向更幸福的日子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文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