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图说文山 图说文山 关注:14 内容:2

    西畴:从石漠锁困到喀斯特绿洲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文山生活在线 > 印象文山 > 图说文山 > 正文
    • 西畴:从石漠锁困到喀斯特绿洲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县境穿过县城,隶属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总人口26.8万人,幅员面积1506平方公里。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喀斯特山区形成的石漠化、水土流失恶性循环等因素,全县植被锐减、石漠化蔓延、生态环境蜕变。上世纪90年代初,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25%,全县石漠化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75.4%,人均耕地不足0.8亩,曾被外国专家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的困境,西畴县秉承“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提出30年绿化西畴大地,10年美化西畴的创建目标,实现了从石漠锁困到喀斯特绿洲的美丽蝶变。

      2019年9月,中共西畴县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9月,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西畴县委政府始终扛起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恪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设置相关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8月开展《西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17年6月《规划》通过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专家审查会。2017年,第十六届西畴县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2016—2020 年《西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为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西畴的石漠化治理也进入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兴街镇江龙村正是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受益者。江龙村的实践,让西畴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在“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基础上,2013年以来,西畴在三光石漠化片区重点实施“生态修复、水利设施、农田整治、道路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八大工程,投入资金3.1亿元,实施土地整治2.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万亩,把三光打造成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并成功申报西畴国家石漠公园。

      30年来,全县共治理石漠化面积200余平方公里,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9个乡(镇)完成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到55%,实现林草总产值5.8241亿元,经济林木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为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以来,县委政府聚焦“干净、宜居、特色”三大目标开展“美丽县城”建设,投资11.29亿元,新完善公厕、两污治理、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区污水集中收集及处理率达97%,垃圾收集及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率达到80%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6%。

      结合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的开展,在农村深入实施“七改三清”“五治三改一拆一增”人居环境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建成农村卫生户厕50918座,覆盖率89%。探索实施“5分钱工程”,1710个村小组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全覆盖,“5分钱工程”作为基层“六小创新”工程之一在全省推广。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提出“养好一只鸡”、“栽好一山药”、“种好一园菜”、“做特名优水果”、“做精古树茶”的发展思路。

      大力实施生态开发,发展林、农“复合”模式。发展以乌骨鸡为重点的生态畜禽养殖,“西畴乌骨鸡”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定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发展以林下苦参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建成“山豆根云药之乡”,中药材种植面积76635亩,实现产值5亿元;建成特色水果种植园11700亩;加快低产茶园改造,茶叶保有面积稳定在4000亩;盘活核桃产业,核桃保有面积13.5余万亩。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40家,获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及专业合作社6家,认证产品16个,实现农业产业增加值11.5亿元。

      聚焦自然资源优势,引进农特产品、绿色石材等企业来投资建厂,实现总产值24.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8.47%,在用水总量、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等方面均实现上级下达能耗下降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康养旅游、红色旅游、教育教学”三个定位,围绕“石漠花乡·宜居西畴”目标,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2020年实现旅游人次329.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75亿元。

      创建工作中结合西畴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方案20余个,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守好绿水青山,不负人民期望。

      一是坚决落实生态补偿制度,足额兑付补偿资金,全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公益林61.32万亩。

      二是落实生态产业惠民工程,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带动40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年人均增收8000元。

      三是转变营造林实施主体,支持造林合作社发展,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投融资体制,积极探索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采取“基地+产业+资金”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致富,全县现已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7家,吸纳贫困人口664人参与林业生产经营。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及绿色创建活动,开展生态文明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共创建51个州级生态文明村,3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待验收省级生态文明乡(镇)6个,省级绿色学校8所、州级绿色社区1个、州级绿色机关1个。

      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三大保卫战”,抓实7个“标志性战役”,着力打造生态之乡、康养宜居的美丽西畴。深入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多年保持10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巡河湖制度化常态化,完成26个水体“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制和建档工作,县域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备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城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率100%,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象初步显现。土壤环境持续改善,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达标,县城昼夜间的噪声达到国家2类标准,逐步实现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

      树牢生态红线、耕地红线、林地红线“三条红线”意识,深入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和环保能力建设五大工程,持续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工程,以国土绿化为切入点,构建绿色西畴生态屏障,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着力开展矿山复垦复绿,全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数量,推进县城、集镇、农村“三位一体”全域绿化,推动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加快实现全域“应绿尽绿”,确保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得益于西畴人几十年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坚持。走进西畴,山变绿、水变清、村变美、产业兴,盎然的绿色,逐渐成为西畴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日益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常态。

      来源:西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关注微信公众号

      坚持每天来文山生活在线,会让你
      工作也轻松了!
      生活也美好了!
      心情也舒畅了!
      走路也有劲了!
      腿也不痛了!
      腰也不酸了!
      工作也轻松了!
      你好我也好,不要忘记哦!
    • 任务
    • 动态
    • 主题
    • 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