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壮族自古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壮族居家多有织布机,妇女人人都会纺纱织布。壮族的缝衣制被用布从种棉花到制成品全部自行完成,壮布具有夏日吸汗,冬天保暖,沥水性强,容易洗涤的特点。
脱籽
棉花除籽弹泡裹成小筒后,妇女先在纺车上纺线,分左纱和右纱。左纱在纺车上按逆时针方向纺线,右纱按顺时针方向纺线。线纺好后上浆水,洗涤后按所要织布的长度排线装梭上机编织。制被和包巾用布在织布前染色(通常为黑、白、红、绿四色)。织布中经纬线排列有序,且线的粗细均匀程度高,绣锦、缝衣用布织布前不染色,织出白布后缝衣布用瑶族生产的蓝靛煮沸染漂,晒干后再用白芨舂细煮浆打磨,使之黑里透亮。
裹线
壮族棉布左纱为上品,右纱次之,宽40~50厘米,长40米以上。织好的布剪成6米左右长折叠为一捆。壮族棉布在境内供本民族、瑶族和部分彝族使用。
纺织
壮族棉布由于整套工序全部由妇女手工操作,织布机原始落后,生产效率低,产品供不应求。1934年前后颜伊人、曹绍武集资开办“民生工厂”,从昆明买了几台织布机,功效提高,除织土布外,还生产毛巾、袜子等,销量好。但因所用五华纱、金城纱要从蒙自用骤马驮运到广南,成本太高,民生工厂只办了两年被迫关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成立民族染织社,专门印染壮族布。1985年染织社扩建为“广南县民族染织厂”,购置织布机28台。可生产十多个品种的壮、苗、瑶等少数民族用布。年产量达30万米以上。1993年,民族染织厂从南街龙井巷搬迁至城西郊S坡。
浸染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 映象文山